刘学州案:对按键伤人说“不”
法院的判决有助于破除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,再一次提醒广大网民——别让键盘成了杀人工具。在肯定司法判决的同时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网络暴力的治理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,遏制网络暴力需多管齐下。
近日,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作出一审判决。法院认定两名被告大V的言论构成名誉侵权,判决其承担赔礼道歉的责任。同时,法院支持了两原告精神损害赔偿、维权费,共计5.7万元。对于这一结果,刘学州养家亲属表示认可,不上诉。
刘学州被网暴案是近年来一起比较恶劣的网暴案例。5.7万元的赔偿金额微不足道,但其意义深远。刘学州的悲剧始于2021年12月,这个被拐卖、被遗弃、被养父母抚养长大的少年,在寻亲成功后因住房纠纷被生母拉黑,随后遭遇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。网暴者以“真话哥”“暖心姐姐”等账号为代表,通过虚构“刘学州索要房产”“抛弃养父母”等谣言,煽动网民对其人格进行攻击。这些言论在短时间内获得数十万次传播,最终导致刘学州在遗书中写下“阳光照在海面,我也归于大海”的绝望。
刘学州案的胜诉,不仅是个案正义的实现,更是我国反网络暴力法治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。从2022年刘学州离世到2025年一审判决,司法机关通过细致审理,明确了网暴行为的法律责任。本案中,两名被告作为拥有百万粉丝的大V,本应肩负起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,却通过捏造“要求买房”等不实信息、使用侮辱性词汇对刘学州进行攻击,其行为不仅突破了道德底线,更触犯了法律红线。判决明确指出,无论网络身份如何,言论自由皆有边界,侵害他人名誉权必将承担法律责任。这一判决有助于破除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,再一次提醒广大网民——别让键盘成了杀人工具。
在肯定司法判决的同时,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网络暴力的治理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。在现行法律框架下,网络侵权案件普遍存在取证难、追责难、赔偿低等问题。遏制网络暴力需多管齐下,比如,应加快完善网络暴力立法,建立快速取证机制,提高违法成本;平台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,优化内容审核算法,让“一键防护”“快速举报”等功能真正发挥作用。而普通网民更需培养理性发声的素养,在点击转发前三思而行,因为在数字化生存已成常态的今天,构建网络空间的文明关乎你我他,键盘上的每一次不理智的敲击都可能造成真实伤害。
法治的进步很多时候以悲剧为代价,但悲剧不应重复上演。刘学州案判决犹如一记警钟,提醒我们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,虚拟世界的言行同样需要承担现实责任。唯有法治之光照亮每个角落,理性之声响彻每处舆论场,才能避免下一个“刘学州”的出现。这不仅是司法的责任,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。